火狐直播在线观看
联系人:冯先生
手机:18688688353
联系人:邓先生
手机:13431303538
邮箱:659925433@qq.com
地址:东莞市长安镇宵边社区新河路20号二楼
一身油污、满脸汗水、薪酬不高——这是社会对制造业“蓝领”的传统印象。而在“机器换人”不断加快的今天,优秀技术工人已然成为名企高薪争抢的“香饽饽”,其中“精技术、懂工艺、会管理、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更被誉为先进制造业的“特种兵”。
7月12日,一支中联重科集团现场工程师“训练营”便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启。“此次参加培训的20名精英学员中,本科学历人数占比70%以上。一年之后,这些学员将被认定为现场工程师,奔赴核心生产运维岗位。”中联重科集团管理学院主任朱远超说。
作为一所地处株洲的高职院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引得凤凰来?“始终紧扣时代需求,加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力度,为行业、企业不断激活高水平发展的‘人才引擎’。”学校党委书记方小斌道出关键。
酷暑炎炎,方小斌等学校领导依然马不停蹄。中车株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南方宇航工业有限公司、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都在学校的访企“任务表”上。“要趁暑假走访几十家企业,调研最新的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方小斌说。
这样密集的访企行程,几乎年年都会在学校出现。在方小斌看来,育人工作并不仅仅是关心教育教学这分内的“小账本”,而是要主动放在轨道交通行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大格局”里“算大账”。正是这种宏大的视野,让学校始终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抢占先机——
2002年,面对国家“深化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的战略需求,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地铁行业装备制造、车辆检修及驾驶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2007年,早在国内第一列动车组列车开行之前,学校便筹备组建全国高职院校中的首个动车专业,自主编写的教材还被作为全国铁路院校规划教材推广。
进入新时代,学校更看重提前布局,与企业共同前瞻性规划未来职业与专业。2019年,学校牵头完成教育部委托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其间精准对接中南、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六个片区有代表性的43家企业,筛选36个核心骨干工种(职业),绘制行业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以此逐步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教育培训方案。随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慢慢的升高,对重复操作类工人的使用率随之降低,具备多元的知识储备和交叉专业背景,掌握多门技术技能,能够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旺盛,基于此,学校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尤其是在今年,针对先进制造业对现场工程师的迫切需求,学校进一步加快了校企共培共育的步伐。”据学校校长张莹介绍,除与中联重科集团联合开班以外,学校还与株洲联诚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现场工程师培训班,重点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创新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当前,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办学的高职院校,已构建轨道交通装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控制、轨道交通装备运用、轨道交通管理与服务四大专业群,全方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其中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铁道车辆应用技术、电机与电器、应用电子技术等五个专业,更是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一。
步入三一集团展厅,一块巨幅屏幕上的数字勾勒出集团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未来规划:3万名工程师、3000名产业工人。就在前几年,三一集团的岗位分布正好相反——工程师为3000人,产业工人达3万人。
“伴随智能工厂建设的逐步推进,慢慢的变多企业将像三一集团一样逐步实现人员替换,蓝领工人正面临‘大转型’。”学校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罗伟认为。
“坚持多措并举,逐渐完备‘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高标准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小斌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集爱课程、智慧职教、超星、云班课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平台,线本工信厅规划教材、4本省级优秀教材;立项27门国家级、56门省级以上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95门,排名全国第四;在铁道机车、铁道车辆、动车组、城轨车辆等专业中,专任教师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
同时,学校还与多家轨道交通企业共建虚实结合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累计投资了价值1亿余元的教学装备和智能生产产线。“与以往引进先进设备的形式不同,我们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从而有效解决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的问题。”张莹表示。
近年来,学校按照“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的目标导向,重新修订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开展了“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培养试点,组织实施了《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方案》,重构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加强了模块化课程改革,增设了《铁道概论》《人工智能》《幸福人生》《跨文化交互》等特色素质教育课程,编写了具有铁道特色模块化新形态公共基础教材12本,推行了“湖南铁道大体美劳工程”,形成了从基础到能力再到素质提升,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线下到线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的湖南铁道特质学生的格局,为轨道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德技并修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制定《“主修+辅修”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主修专业基础上,选取其他任意一个专业进行辅修,采用分步实施原则,一期在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和铁道机车两个专业群群内实施,二期全校全面实施。群内重点辅修专业核心课,群间重点辅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主辅修课程内容相同或相似度达80%以上的课程可免修,利用业余时段组织辅修教学,理论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操作安排集中训练。
与此同时,学校开展“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组建电气自动化、高速动车组等4个“国际工匠班”。以专业为单位,在新生入校一年后,择优选拔,组建国际工匠班;全过程质量跟踪,实施末位淘汰。在突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复合型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跨文化交互、全球视野、国际交往和国际业务能力培养,为产品出口型或服务输出型等国际化企业输送海外维保、综合检修等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教学上,学校更是坚持抓好课堂主渠道,科学建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行业变化趋势,我们会第一时间调整优化课程内容。比如数控专业便新增了数控加工编程、数控系统维护和维修等课程,及时适应新的岗位需求。”罗伟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除了公共基础课外,学校格外的重视专业基础课和基础实训的教学,按照专业大类重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和基础实训课程教学实训体系,成立实训中心,全面负责全校工科类学生的基础实训,实行教授、副教授主讲,厚植学生的专业基础。
“我最基础的知识都是在学校学习的,尤其是系统知识的延伸学习,对我的影响很大。姚和芳、张琳老师当年上课的内容,我到现在还会拿出来教给我的学生。”学校优秀校友、中国中车“高铁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光明便深有体会。
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走出的“新蓝领”不止谢光明。2006届毕业生盛金龙,已成为中车技能专家、株洲市技能领军人才、金蓝领工作室领衔技师;2012届毕业生彭智勇,2016年便被授予“火车头奖章”和“全路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90后”刘鹏,毕业两年就获得全国铁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全能冠军……
据统计,学校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起薪高于全国示范校中等水准1000元以上,轨道交通企业对学校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的满意度达100%;学校毕业生中,成长为中国中车“高铁工匠”、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匠”及全国、全路技术能手的达126人。
“光是今年以来,我们团队就为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华为机器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定制’了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学校轨道交通智能控制学院院长段树华透露。
在段树华等人看来,学校自身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为此,学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以多种形式加强对“智造”工匠队伍建设的支撑。
第一种形式是联合开发“标准”。近年来,学校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了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学校还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优化并重新开发了机车车辆综合调试等36个核心工种,13个复合型、创新型典型岗位能力标准。
第二种形式是开展员工素质培训。据统计,学校分层分类开展员工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培训,每年累计约24000人天。其中面向广铁集团、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运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员工培训班50余期,开设电器产品检验、变配电的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面向铁路局、地铁公司在岗员工,开设供电接触网、动车机械师、动车制动系统、信号连锁等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培训1600余人次。
第三种形式是成立合作“联盟”。学校目前已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田心高科产业学院、时代工匠产业学院、朗讯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等四个产业学院,同时牵头组建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机械行业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有效整合了多方优质资源,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向纵深推进。
“从技术员工到技术管理,从专业领域到管理领域,只要企业的业务走到哪里,学校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副校长首珩自豪地说,“在助力工匠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积累的办学经验映射到自身的人才教育培训上,双赢!”
首珩所言非虚。随着中国高铁加快“走出去”,学校的育人足迹已经深入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教育培训品牌。如在俄罗斯,学校便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开办铁道机车等专业,培养350人服务莫斯科-喀山高铁;在肯尼亚、老挝等国,学校更是联合相关企业,累计培训当地铁路员工27600人日……
从融入轨道交通“大格局”到服务蓝领人才“大转型”,再到助力工匠队伍“大发展”,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迈出的每一道步伐都可谓坚实有力。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今天,学校正不断激活高水平发展的“人才引擎”,为擦亮“湖南名片”展现了有力作为。
刘烈宏在启动仪式上指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数字化、以企业为载体的数字化成功转型,对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据了解,中国煤科首批遴选了35个项目落地实施知识产权资本化工作,涉及200余项知识产权、450余名科研人员,打通了“科技投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一体化路径。
光明日报今日开设《我是这样做学问的》专栏,邀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毕生志业的求索者,将一路所循所思所感所悟与读者分享。
我国12款“天”系列工业软件和航天领域首款智慧物联操作系统——“天鸿”操作系统成功发布。
近日中国工程院有关专家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对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全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29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以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介绍,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上,月球专业大模型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按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服务“一张网”要求,整合自然资源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资源的全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平台已经开通试运行。
图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发掘原址上再现的考古情景。临沂大学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对水稻植硅体的测年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如何明智的选择含有植硅体的沉积物就是个难题。
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场“跨界”展览别具一格。珐华彩莲池纹梅瓶、象形执壶等精美文物的复制品,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一同现身
水清岸绿,鸟鸣啾啾,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山风劲吹,风机飞转,绿电点亮万家灯火;优化生产工序,使用环保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向绿色化迈进……
我国科学家在野外科考工作中首次发现新疆伊吾县有戈壁熊分布。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阶段总结和专家咨询会召开。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谈鹏教授、肖旭博士后研发出了一种“火星电池”,以火星大气成分(模拟参照火星上大气成分比例配比)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针对获得职称的农牧民,呼和浩特市从政策支持、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奖补倾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措施。
气候变化、环境灾难和战争等因素可能会对生物资料库构成威胁。为了找到新的样本“避难所”,有人提议在月球上建造此类生物资料库,即所谓的“月球方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谈鹏特任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火星电池,由火星大气成分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
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吉庆油田已初步构建起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体系。今年,吉庆油田将完成100口页岩油钻井,新建产能60万吨以上。
截至目前,青田县瓯江鼋数量达到121只,标志着通过人工助孵技术繁育的瓯江鼋形成种群规模。